據報道,國家教材委員會在今年的7月正式成立,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統籌指導管理全國教材工作的組織機構。制度層面上明確教材建設這一國家事權的表現;是教育戰線的一件大事,它標志著我國教材建設工作步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。
教材主要解決“教什么”、“教給誰”和“怎樣教”的問題。在虛擬現實教學時代下,教學內容已經在開始發生大規模的變化, “教材委”成立也是國家在頂層設計上順應時代潮流、規范教材管理、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。“教什么”是內容編寫的核心,除了自然社會人文等基本知識外,還有社會意識形態等內容。而這又受到“教給誰”的影響,教育的接收方是年齡層次分布多樣的學生群體,他們是社會未來的建設者,決定教育內容的過程就是決定如何塑造未來群體的過程。前兩者相對來說較為穩定,“怎樣教”則是變化空間最大的一個環節。
新技術改造社會工具,虛擬現實技術成功地改造了教學工具,打造了一個多屏教育時代,對“怎樣教”產生直接且全面深入的影響。單純的課本是“無屏”,多媒體教學是“一屏”,如今,整體的教學結構從一屏發展轉變成了多元化的顯示大屏。
多屏時代的來臨其實也是教學方式發生變化的產物,過去的多媒體教學雖然也是大屏,但是其過程談不上真正的大屏顯示優勢,大屏顯示的核心價值在于視覺上的吸引力,但因為教師的主體性能并未發生改變,課堂吸引力有限,大屏價值也未能得到很好的體現。而虛擬現實技術的加入,讓過去的教育方式轉變為基于“沉浸式教育軟件平臺”的知識體系,將知識通過畫面和聲音傳遞出來,激發學生的全能感官。在這樣的教學過程里,學生的主要精力才會被徹底集中到大屏幕上。
怎樣的多屏才是符合現實需求的呢?從行業定義看:高色彩顯示能力、高運動顯示、8K或者更高的分辨率、100 以上的畫面尺寸、與電子課桌和電子書本的傳屏互動,健康護眼等都是必須的標準。但是,除此之外,先進的多屏教學還應該具備這樣的特征:
首先,課堂應當由一屏轉變為多屏。顯示屏已經代替了黑板,在VR教學中成為主要的內容輸出窗口,在微視酷VR課堂的實踐過程中,每一個學生都佩戴VR眼鏡,相當于一人擁有一塊屏能夠增加顯示屏內容呈現的豐富性。
其次,簡單的平面顯示不足以支撐VR教學內容的呈現,包括虛擬現實、混合現實,以及增強現實在內的實驗教學已經成為了更高級的多媒體教學標桿。讓學生能夠體驗沉浸式的教學,在屏幕里“觸摸”知識,讓浩瀚星辰、遠古文明都能成為學生們“觸手可及”的畫面。讓未來教育更多的體現寓教于樂的教學形態,促進多元化教學顯示系統的發展。
再次,教學多屏顯示不再局限于教室內的屏幕。包括電子課本、電子書桌、家庭教學網關系統等都是屏幕端。這些屏幕是典型的小屏,但是形式多樣,能夠滿足不同人的需求,家中的電腦、聯網電視、IPAD、手機都能成為多屏教學鏈條中的一個環節。每個屏幕的背后都包含了從軟件到硬件、從計算到交互的“高科技”。
更全面的VR教學內容意味著更強大的多媒體教學設備,包括多種顯示技術、邊緣融合,全息投影等顯示集成技術、語音交互、肢體交互、觸碰交互等多種識別感知技術,都需要多屏幕的支撐。虛擬現實技術下的多屏成為課堂教學的真正焦點,讓“沉浸式教育軟件平臺”成為“老師”,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。通過多屏教學的特征比較,微視酷VR課堂便是多屏教學的范例,其多屏體現在學生佩戴設備為一屏,教師操控的教學端為另一屏;此外,因其能夠打破教學的時間、空間限制,課堂外的學習屏幕都可以成為多屏學習的組成部分,真正突破稀有的名師資源,普及真正的教育公平。教學的多屏不僅是技術意義上的進步,也是社會意義上的公平。